2014年4月29日

探討 IOT 物聯網 - 04 回饋系統

   個人健康相關的應用也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而興起,其中低功率藍芽 v4.0 的成熟化也許是一個引爆點。 平常休息測量一下心跳,運動中量測心跳、運動後量測心跳,整個過程以運動生理學的論點,至少可以讓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的運動強度,避免運動時進入無氧區而缺氧導致暈眩甚至休克。

  運動時心跳量測的方式,過去比較準確的是帶著心跳帶,通常待在胸圍下方,心跳帶偵測心臟跳動產生的電壓差,來計算每分鐘的心跳頻率。在戶外運動應用,通常使用ANT+的無線通訊規格,一年下來心跳帶只需更換一次硬幣大小的水銀電池。動態資料則傳輸到支援ANT+的手錶或自行車錶,這些錶通常具有GPS功能,透過記錄運動軌跡、高度變化心跳,電腦就可以計算分析運動速度、消耗熱量、運動強度等資訊。


  一般智慧型手機大部分不支援ANT+,而是支援藍芽通訊,也因此具備藍芽的心跳帶、手錶、各類感測器就漸漸蓬勃發展。搭配上智慧型手機的好處是,今天我們在運動時,資料可以透過 3G 同步即時傳輸分享到親友端,當我們參加環花東自行車賽時,親友就在網路的另一端看到賽事情況,知道你在哪一段路上、車速多少、轉速多少、心跳多快等。如果你有教練的話,這學習效率就會變得很高。同樣的概念,就有睡眠觀測、血壓量測、血糖量測、體酯體重、體溫等各式的生理資訊,搭配醫療健康服務,家庭醫師就可以很了解。而長期下來的資料累積,儲存在服務端或雲端,則可以分析出區域健康資訊,這收集到的資料集合也就屬於俗稱  Big Data 的一種。

  我特別把關鍵字用藍色點出來,不管個人健康物聯網如何收集資料、過濾資料,這些資料都會牽扯到各個專業領域的分析輔助與服務,有了智慧型手錶一個好的 Input 基礎資料之後,是不是得要有一個回饋修正,才會達到真正的效益呢?這個回饋修正可能是醫師給的藥方、慢跑教練給的課程、建議的新跑步鞋、亦或是健康管理師建議換的新床墊。也就是說,IOT 的成功必須是一個完整的回饋控制系統 (close loop feedback control system)

  話說最近的穿戴式裝置 (Wearable Device) 還是很烏龍,譬如晚上睡覺時,智慧型手錶在觀察睡眠,手機放客廳收到一些訊息,手錶就震得不停;主人在熟睡,手錶快沒電了也在那邊震得不停,本來睡眠品質95%,被這樣兩三震隔天一看,變成70%,過兩天就想把這玩意給丟掉,也不要拍賣以免害到別人。


Next: 探討 IOT 物聯網 - 05 使用者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