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茅山論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茅山論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6月20日

亂談 IOT 物聯網 - 人民的隱私

  端午節肉粽吃多了,跟臭屁孩的亂談後,暫時把原本氣息優雅的 【醉台茶】招牌,換成直爽的【】招牌,請各位看了別把粽子噴出來喔...




  現在到處喊IOT,每個月大概有五、六十場大大小小的 IOT 場子,Google Trend 的紀錄從 2013年前一路都是 15點,現在已經飆升到了100點。這陣子開車逛來逛去,越體驗越覺得恐怖,以前我們常會罵人 "怎麼死的都不知道",以後要知道怎麼死的,按一個鍵就知道。

有開車的朋友可以觀察一下底下幾個現象,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物聯網 "陰謀" 已經成真:


  1. 我們開車在高速公路,現在遠通控制中心按幾個鍵,應該就知道某人的車正行駛在哪一段高速公路,或是在高速公路的最後時間。
  2. 今年開始,停車場進步很快,都把車牌辨識全面導入收費機制。也就是,我們的車子在哪個停車場哪個位置,按幾個按鍵就查得到。
  3. 以前馬路如虎口,現在馬路上有無限多隻眼睛瞪著看,有政府的也有民眾的。
  4. 用手機谷哥導航用戶越來越多,雖然有人因此迷失方向。
  5. 機場自動通關,使用人臉辨識。
  6. 臉書打卡上傳照片,自動標示誰在餐會裡。
  7. 商機無限的四軸飛行器,現在外掛著非常穩定的高畫質攝影機加雲台!
  8. 街上一堆全景攝影車逛來逛去。
當然還有一堆奇奇怪怪的事,例如政府還是用很高的稅來抑制大家享受高級進口車,卻鼓勵國產車內建越來越多的高整合電子"安全監控"系統。而明明台灣汽車市場飽和到處塞車,卻又一直放牌照。


這些 "現場" 資料如果有人把它串接起來,從現在開始,很多工作漸漸的不需要這麼累了,大家應該可趁這次工業革命,把生活品質拉上來,例如:
  • 水果的狗仔,要拍小珠與某人幽會,不用再苦苦等待,因為有無所不在的相機!
  • 法官和檢察官,審查案件速度會變快很多,因為真相就在影片中! 但是律法可能需要大改革!
  • 警察,打開螢幕就可以很有效率的抓人,要假裝被搶劫,都可能馬上被揭穿是自導自演...
  • 甚至,尋找失智老人、小孩...
  • 在陽台遛鳥也要很小心...
人們已經沒法拒絕個人隱私被利用的情況,不然你不要停車?不要使用馬路?繼續大排長龍人工通關? 但既然物聯網可能會讓一大部分的人們工作越來越輕鬆,茶客想來想去,還是先去考個廚師執照吧...


2015年6月13日

104 高中 " 免 " 試入學

十二年國教第二年,花說免試,但又看國中們猛力在K書、模擬考、考試,加上補習班一窩蜂狂call,感覺不太對勁,乾脆來研究一下在搞甚麼名堂。

搞了一大圈,重點還是要會考,或舊稱的聯考,....,免試變成是一個怪名詞。不知道是誰命名的,造成很大的誤會。本來想拚一下的學子,誤信文字表面,聽到12年國教免試,從一年級就知道要玩三年。大學名額又很多空缺,所以高中繼續玩三年,而大學青春無敵更是一定要玩四年。以後大學畢業生很有可能,他們的十六年的求學過程,變成只有在天真無邪的國小真的讀了六年書。

套這樣的邏輯,我們來模擬一下各個產業的人會怎麼命名:
  • 如果在電子業,他們會用 "全自動入學" 來命名。
  • 農業專家:會命名為 "無毒入學"
  • 生物學者:"免進化論入學"
  • 物理學家:"免牛頓入學"
  • 化學家:"免反應入學"
  • 金融業:"免利息入學"
  • 哲學家:"無為入學"
  • 藝術家:"無價入學"
  • 醫生:"無痛入學"
  • ...
啊政治家呢?.... 俺想不出來,還是維持 " 免試入學 " 比較好吧!



高中入學第一級戰區就是基北區了,相關規定都在免試入學委員會發佈的免試入學簡章裡頭, 俺讀完一便把它整理如下圖。一般國中生畢業升高中職,流程大致就是由上到下的順序。
有趣的是,除最上面少數優先入學之外,其他就是得考試! 所以別被 "免試" 給誤解了。



申請高中還是以集體填志願的方式,透過一個比序邏輯來決定學生可以進哪個高中就讀。
這個比序會參考到四種分數:
  1. 在校多元學習表現成績 A:這項分數由就讀國中三年過程的學校評分。在標榜考上明星學校為榮耀的社會裡,大部分的學校不會砸自己的腳,這項分數似乎沒甚麼意義。
  2. 會考成績 B1 :由集體會考結果得到的成績級距。把每一會考科目,區分為 A (精熟)、B (基礎)、C (待加強) 等級,每等級給個6、4、2 的分數,加總所得。
  3. 會考成績 B2:在把每科目分數細分為 40分,加總後再加上寫作滿分 6 分,所以B2最高206分。
  4. 填志願分數 C:簡單來講,如果學生把自己不會上的學校填到前個志願,就會被扣分。意思就是要國中生認清自己的能力、興趣、做好生涯規劃

還有個特招,就個別學校可以根據其特色,申請名額,在會考後招生。基北區只有政大附中辦了40名的 "英文國際特色班",規定會考成績要 5A 或 4A+ 或 3A++ 成績以上才有資格申請。









2014年9月23日

大創業潮

阿里巴巴 9/19 日在紐約股市IPO掛牌$68當日收盤漲到$93.89,羨煞了全球幾十億人口。馬雲說,在2013-2015年,如果你朝九晚五的工作就等於是自殺的行為。的確,看看群眾募資網站,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在發生,例如這個 Projection Watch 投影錶 https://www.indiegogo.com/projects/ritot-the-first-projection-watch  今年7/7開始募款,到今天已經有 $1.3M ,是原先預期募資的 27倍多。


Jibo: The world first family robot 也是另外一個故事,募資兩個月共獲得$2.28M。

每個成功募資的背後都是一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點子,但也述說著這個時代,有想法敢包裝提出來,就會有機會。這就是大創業潮時代。 而傳統大公司在這個時代,就是靜靜觀察那些可以買,直接收購下來。所以Google 2014年初收購了以感測器切入智慧家庭節能的 NEST Labs,花了 $3.2B,類似的收購的案例不勝枚舉。

台灣1950年代創業以老一輩的塑膠、化學、機械、紡織業;隨後PC時代1970年代,以IT產業為主要創業題材;如果說2010 年代物聯網時代的大創業潮,那中間的 1990年代軟體創業潮台灣就缺席了。2010-2030 會發生甚麼事? 我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家具、家電、馬桶、浴缸、牙刷、....都可能會被搞上連網,有沒有用?不確定,跟寫歷史一樣,但肯定很有趣。多樣化、美觀化、人性化、帶點智慧、和自動化都是這個時代的特色。募資網站成功的很多,但靜下心想,絕大部分到現在都是新鮮,沒有也無仿。就像說買車一樣,幾十萬和幾百萬的車,選擇性很多,如果只是想代步,不一定買高級車對吧?

而再過十年,進去店裡買時鐘,也許都有聯網功能,買回去不用調整,上網後自動對時,蠻好的,可能價格跟現在時鐘一樣。所以人們被逼著用一些聯網的家具、家電、生活用品。甚麼人的家裡發生甚麼事,搞不好大家上網都查得到,因為大數據資料庫儲存容量太大,科學家和商人想盡辦法多塞些東西,以後小孩念歷史,永遠念不完。

慢慢的,研究開發與製造生產擴及全球、分散各地,不會只集中在亞洲或金磚四國,每個地方會自己研發製造適合當地文化、生活環境的科技產品,因為普遍富裕後,人們對用品的需求層級提高了。不過這也代表著,更多地球資源會被消耗掉。可是歷史告訴我們,世界一旦進化後,就很難退回去,除非像亞特蘭提斯一樣的滅亡。

總之,馬雲講的應該沒錯,科技業的工人工頭們,別朝九晚五了,Do Something!




2014年9月16日

語錄: Start with Why

這幾年電子科技在大廠創新的解決方案、深圳供應鏈的速度、與蘋果的創新引導下,很多固守舊時代思維的一群,有點徬徨失措。此起彼落過程中,有很多人離開這個行業,但同一時間全球引發另一群新生代的大創業潮。在這時刻,不管做甚麼,最重要的還是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做。時時想到底下這句名言,而這個演講也值仔細聆聽。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 And what you do simply proves what you believe”


― Simon Sinek Start with Why: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Everyone to Take Action



2014年5月8日

探討 IOT 物聯網 - 08 技術基礎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也說了:「下一個Big Thing為物聯網,將是未來五到十年內,成長最快速的產業,要好好掌握住機會。」 Gartner估計,2020年全球會有 260億物聯網裝置,大部分的科技專欄都預測到了2020年時,我們生活周遭的萬物,例如家電、運動健身器材、醫療保健器材、寵物與玩具、衣著與配件、交通工具、餐具、工廠設備...等,都是物聯網的一環。成長數字是以 Billions 計算 (2013-2014 每年智慧型手機銷售數量也差不多十來億)。

  業界現在很有趣的現象是,許多創新公司不斷冒出來,許多過去很火紅的公司漸漸失去動力,根據Gartner對物聯網發展到2018年的估計,會有50%的解決方案來自於三年新創的公司。也許 2014-2015年好好準備,到2016年開一家公司,在物聯網領域裡是很有機會的。

 物聯網會蓬勃發展,其中最大動能是來自於 Open SourceOpen Hardware, 例如現在很熱門的 Arduino 在嵌入式系統領域裡大放異彩,所衍生出來的應用從3D印表機、機器人、感測網路、到空拍機...等,創造出無限的想像空間。過去學資訊工程的人,不懂的馬達和感測器是怎麼一回事,現在這東西設計開放透明了,結合機械、電機、資訊、網路的整合技術,不再是以往電機資工組專屬的領域。2012年初開放的 Raspberry Pi 則是另外一個 Open Platform,相較於 Arduino 為控制器加 RTOS 的概念,Raspberry Pi 一開始定義在比較高階的單板電腦,一張名片的大小,具備繪圖加速功能與支援 Linux 作業系統。架構在開發平台的基礎上,傳統產業的產品要提升到一個物聯網終端,門檻就會降低許多,因為一個物聯網設備該具備的運算能力通訊能力感測能力、與控制能力都有完整的參考了。 

  至於連到網路後呢? 其實工具更多了,例如手機APP開發工具,Intel 的 XDK 一套開發工具,我們只要學會 HTML5 與 Javascript ,對智慧型手機運算控制有概念的話,基本上就可以輕鬆入門寫應用,寫了一個應用軟體後直接可以用在 iPhone、Android Phone、和 Windows Phone多個平台上面。

...待續 2014/05/09


2014年5月7日

探討 IOT 物聯網 - 07 商業模式

  話說回來,如果我們在規劃 ETC 的時候,廣泛詢問用路人的意見,應該會得到一個答案: 不要收費最好,而且可以把 ETC 基礎建設全部省下來。別開玩笑了,咱們國家沒這麼富有與慷慨,除非挖到大量石油或黃金,否則使用者付費應該是比較務實點。

   牽涉到連網,IOT 有別於過去的單一產品,利潤和成本的關係不再是單純的製造和銷售。過去 Sony 做了很多創新的產品,例如過去很成功的隨身聽和一時領先業界的電子書。Sony創辦人之一的盛田昭夫,在1979年開始主導推出了Wlakman(隨身聽),搭配耳機席捲了青少年市場,到了1998年,據統計Walkman在全球銷售超過兩億五千萬部。過程中一直演進的很順利,從卡帶式、CD、到 MP3、然後融入Xperia Android Phone。而電子書方面則差強人意,從2006年 6" e-ink 顯示技術的 PRS-500開始,陸續演進灰階度提升、支援觸控、輕薄化、支援無線網路、3G、與多種電子書檔案格式等,也建了自己的 Reader Store 賣電子書。但 2014年二月,Sony宣布結束美國市場的Reader Store,讓消費者轉換到 KOBO 。不管隨身聽或電子書,在最近一次互聯網與物聯網的革新過程,相較於 Apple iPOD 和 Amazon Kindle ,都可以看到 Sony 這段時期創新腳步的落後。其中一項很重要原因就是商業結構的改變,原本單純的設計製造與銷售,在新的時代裡已經加入必要的 "內容服務" ,成本利潤的計算與整體服務鏈的複雜化,也不是單純地把電子產品做得很漂亮或C/P值很高就可以生存,搭配內容服務的商業模式變成現代消費者認知的完整產品。

  過去我們習慣把一個實體產品做好,搭配售後服務也是只有維修這個產品,或提供使用上的諮詢服務。現在東西聯網了,賣方責任和服務範圍都會加大,在設計IOT產品的過程,得把視野拉廣。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創新拼圖下一步(The Wide Lens: A New Strategy For Innovation, by Ron Adner)』 這本書提到的內容,這個年代要贏得成功,必須完整考慮到生態系統,分析最低可行的生態系統,循序漸進的成功。至於要構思商業模式的話,可以參考 『獲利世代:自己動手,畫出你的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Osterwalder, Alexander)』這本書囉。


Next: 




2014年5月1日

探討 IOT 物聯網 - 06 設計思考

  看到這裡搞不清楚 IOT 是甚麼東西也是正常的,太多樣性的應用、太多技術選擇、與太多資料。應用領域上通天文宇宙探索,下達地理人文;太多技術,半導體、系統、軟韌體、感測與機電系統。太多資料,手機連網也屬於物聯網的一類,光目前每年銷售十億來隻的智慧型手機,每台每天多來一次網頁搜尋就有十億筆資料。佈置交通流量感測,一個路段車流量一天如果是一百萬,那一個城市累積一個月的資料也是很可觀。 這裡我只能說 IOT 沒有特定技術,也沒有特定解決方案。例如智慧電錶節能應用,電錶透過聯網與管理系統間通訊,到底是要用 PLC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Zigbee、WiFi 或是 3G 得因地制宜。就像節能廠房裏面的照明設備一樣,讓每座照明燈都聯網,讓後端可以有系統化的做節能控制,也是有不同的組合。

  進入IOT時代興盛期,沒辦法眷戀單一技術組合,科技人必須跳脫傳統思維,廣從生活體驗、觀察、發掘問題、研究、雛形、持續驗證與修改。就如採用 IDEO 的 Design Thinking Methodology 解決問題一樣,一招解萬難,同時考慮到使用者的利益與滿意度、技術可行性、和商業價值。

  舉ETC例子來說,要解決的是收費問題,雖然後面可能隱藏著監控的企圖,所以政府決定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汽車聯網,當然汽車透過 ETAG 監控感應把位置傳送到後端計費,也就是物聯網的一種。一開始政府決定採用ETC機上盒的提案,但這盒子裝在車上實在是太礙眼了,而且從安裝、充值、到維修都是很麻煩的。後來改成 ETAG、拆掉收費站、總算有點改善。但對用路人來講,至少我每天開車的體驗,覺得這樣不是最佳解,對吧?如果我都不用貼也不用去甚麼遠通加值,政府就幫我算好好每天的費用,那也許是最好的 User Experience。改天換部新車,最好也不要叫我領完牌照後,還得跑去貼ETAG。這樣一來現在能想到的最佳解,也許就是發放車牌時,直接車牌本身就有 ETAG,或是就用車牌辨識。


  當然這種IOT的案子,發包源頭的單位如果沒辦法有一招解萬難的能力,沒有跳脫思維,老是以幾個標準在決定得標與否,真的就會像ETC這樣,短時間內得做些不合理的演進浪費。就如台灣的馬路整修,永遠自來水、廢水、電、瓦斯、網路、第四台,都要各挖一次一樣,完全沒站在用路人角度在思考,就會惹來民怨。

Next: 

2014年4月30日

探討 IOT 物聯網 - 05 使用者體驗

  穿戴式裝置過去用在特種部隊和工業上,在一般生活上畢竟還是剛開始,健康監控裝置除非很必要不然其實很少人會喜歡整天戴在身上。例如說,

  • 心跳血壓類的,大家想想哪一種人需要整天戴在身上?嗯,沒錯,就是快要掛掉的人。
  • 體溫計,誰最好整天帶著? 對,就是想要生Baby的女性,需要完整準確的基礎體溫預測排卵期。
  • 在房屋裡面安裝一些偵測器,身上帶著跌倒偵測的,哪種人需要?你應該猜到了,獨居老人。
  • 谷歌眼鏡呢?...工程師、科學家、還有那些欠扁的人嗎?新聞說有人帶谷歌眼鏡進夜店,被揍出來。
  • GoPro 穿戴式攝影機?也許要自己錄教學影片的蠻適合的,因為自己一個人兩隻手,其實很有限,用第一人角度自動拍攝,不差是一個好方法。
  • 智慧型手錶?... 手機放包包的人也許很需要,比較不會漏接電話,另外一種可能是不嫌充電很煩的人吧!
  穿戴式裝置連結到智慧型手機,在連結到雲端與服務回饋,可以變成一個回饋系統,現在很發散但也許過幾年後,會收斂到一個很有用能滿足特定族群的功能。但這都需要反反覆覆的探討使用者的經驗 (User Experience) 回饋,然後反覆修正改良,就像藝術雕刻一樣,切了雛型反覆從不同角度觀察體會,同時精雕細琢才能成就完美作品。這種以設計思維方法 (Design Thinking Methodology) 所開發出的產品系統,才有機會大幅改善人們生活或是創造出跳耀式的利潤。


Next: 探討 IOT 物聯網 - 06 設計思考 


2014年4月29日

探討 IOT 物聯網 - 04 回饋系統

   個人健康相關的應用也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而興起,其中低功率藍芽 v4.0 的成熟化也許是一個引爆點。 平常休息測量一下心跳,運動中量測心跳、運動後量測心跳,整個過程以運動生理學的論點,至少可以讓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的運動強度,避免運動時進入無氧區而缺氧導致暈眩甚至休克。

  運動時心跳量測的方式,過去比較準確的是帶著心跳帶,通常待在胸圍下方,心跳帶偵測心臟跳動產生的電壓差,來計算每分鐘的心跳頻率。在戶外運動應用,通常使用ANT+的無線通訊規格,一年下來心跳帶只需更換一次硬幣大小的水銀電池。動態資料則傳輸到支援ANT+的手錶或自行車錶,這些錶通常具有GPS功能,透過記錄運動軌跡、高度變化心跳,電腦就可以計算分析運動速度、消耗熱量、運動強度等資訊。


  一般智慧型手機大部分不支援ANT+,而是支援藍芽通訊,也因此具備藍芽的心跳帶、手錶、各類感測器就漸漸蓬勃發展。搭配上智慧型手機的好處是,今天我們在運動時,資料可以透過 3G 同步即時傳輸分享到親友端,當我們參加環花東自行車賽時,親友就在網路的另一端看到賽事情況,知道你在哪一段路上、車速多少、轉速多少、心跳多快等。如果你有教練的話,這學習效率就會變得很高。同樣的概念,就有睡眠觀測、血壓量測、血糖量測、體酯體重、體溫等各式的生理資訊,搭配醫療健康服務,家庭醫師就可以很了解。而長期下來的資料累積,儲存在服務端或雲端,則可以分析出區域健康資訊,這收集到的資料集合也就屬於俗稱  Big Data 的一種。

  我特別把關鍵字用藍色點出來,不管個人健康物聯網如何收集資料、過濾資料,這些資料都會牽扯到各個專業領域的分析輔助與服務,有了智慧型手錶一個好的 Input 基礎資料之後,是不是得要有一個回饋修正,才會達到真正的效益呢?這個回饋修正可能是醫師給的藥方、慢跑教練給的課程、建議的新跑步鞋、亦或是健康管理師建議換的新床墊。也就是說,IOT 的成功必須是一個完整的回饋控制系統 (close loop feedback control system)

  話說最近的穿戴式裝置 (Wearable Device) 還是很烏龍,譬如晚上睡覺時,智慧型手錶在觀察睡眠,手機放客廳收到一些訊息,手錶就震得不停;主人在熟睡,手錶快沒電了也在那邊震得不停,本來睡眠品質95%,被這樣兩三震隔天一看,變成70%,過兩天就想把這玩意給丟掉,也不要拍賣以免害到別人。


Next: 探討 IOT 物聯網 - 05 使用者體驗


2014年4月24日

探討 IOT 物聯網 - 03 開放資料

  1990's 年代初期,美國國防部的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開始資助 UCLA 一項名為 Smartdust 的研究計畫。這項計畫就是在開發無線感測網路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的相關技術,包括為小型感測器、 MEMS技術、低功率無線網路技術、Mesh網路、TinyOS,與感測器融合與整合,和資訊描述與整合技術等。 在軍事上面的應用,若軍隊要去登陸一個區域,先由飛機從高空撒下一批微型感測器,這些感測器到了地面,開始偵測地形地物、並且互相連結成一個 Mesh網路。我方地面人員或是偵察機一接近,即可收到整片網路收集到的資訊。這種微形感測器也許可以做到一個一塊錢,那撒下一萬個,也許就可以覆蓋 3-5平方公里的區域。

  這種概念也是 IOT,如果我們把這種無線感測網路的概念,放在國土監控應用上,那麼國人就可以隨時查看地理資訊,而且是即時的。今天突然地震,我們剛好在看房子,就可以打開手機APP看一下,到底這種地震對我們正在看的地點影響多大,同時可以查看看這個地點的土地量測探勘結果,是不是斷層帶、順向坡之類的,以免踩到地雷。

  同樣的基礎概念,應用到天氣觀測,中央氣象台提供的開放資料平台  http://opendata.cwb.gov.tw/,透過 web API 可以讓我們查到天氣預報、地震海嘯等。 也可以應用在全球,比台灣早開放的有美國政府的Open Data (data.gov)、英國政府的 data.gov.uk 等,有需要的話,用一下搜尋引擎應該可以找得到你要的資料服務。




2014年4月23日

探討 IOT 物聯網 - 02 估算與資料融合

  今天,有很多APP可以讓我們隨時隨地看到台北市的交通狀態,上班族除了固定上班路線外,早上起床手機打開看一下路況,自己也就能決定今天要搭甚麼交通工具、甚麼時間出發可以準時上班。對APP開發者而言,他們就是透過 Data.Taipei臺北市政府公開資料平台http://data.taipei.gov.tw),提供 Web API,透過這組API,我們可以查詢到路況、公車、停車位、和U-Bike...等即時資訊,其中公車動態資訊就包含路線、去返程、預估抵達時間,每三十秒更新一次。對應的程式可以讀取XML,判斷資料後,套在地圖上,或是以簡單的視覺呈現在使用者介面上。



 如果是把這個功能放在家裡的鬧鐘裡,也許可以自動微調整鬧鐘時間,例如今天路況特別多,"估算" 車程耗時長,那鬧鐘就提前十分鐘響,鬧鈴音樂撥放後,語音合成講一下路況資訊。那主人就可以很清楚了解狀況。

  那麼交通資訊怎麼自動上傳到公開資料平台呢?
  如果幾年前的話,也許需要派駐人員在路邊屬車流量,定期回報。而現在有太多方法可以 "估算" 了,例如:
  • 微波雷達車輛偵測器,架設在路口制高點,利用都卜勒原理,可以同時監控各個方位的車流方向和數量。
  • 感應線圈,埋在馬路上,線圈通電基本上有一個電感量,汽車通過時,電感值產生變化,即可判斷車流量,那如果埋兩個連續的線圈,就可以估計車速。
  • 影像監視,在馬路架設攝影機,藉由電腦視覺,辨識車輛數目與移動方向和速度。
  • 高速公路上的ETC,用RFID的方式辨識汽車經過量,兩個ETC判讀點之間可以很準確算出特定汽車的平均速度。
  • GPS 追蹤,公車上架設GPS,透過3G網路定期回報座標,後台即可算出其速度,再估算路況。
  • 民眾的智慧型手機,回報GPS方位到Google Map,後臺可以估算整體路況,並在Google Map上顯現。 
台北市交通控制中心的車輛監測器

  這邊出現很多 "估算"字眼 ,英文叫 Estimation,因為每一種感測器Sensor,都會有誤差,通常沒辦法達到百分之一百的準確度,所以只能估算。要達到很準確的估算其實是不容易的,這中間需要有感測器的數學模型、演算法推導、與實際修正等資料融合技術,沒有溝通的話很容易造成使用者的誤解,這也就是大家在台灣ETC的案例中,看到的缺陷。


2014年4月22日

探討 IOT 物聯網 - 01 演進

  猶記得2002年左右,我們一群同事,到CMU大學取經,學了一套叫做普及運算 (Pervasive Computing) 的架構回來。當時一個簡單的案例是室內定位,例如在一個大型辦公室園區,你的合作團隊成員在哪邊,設備儀器在哪邊,是不是有人在使用,其他各式各樣的資源的使用情況等,都可以隨時在自己的電腦一目了然。那時候有一次演講,我隨口說了一個牙刷的情境,早晨你起來要刷牙時,牙刷會講一個笑話給你聽,讓你刷得特別開心。後來又弄一個魔鏡的專利,約會前只要看著魔鏡,可以看到各式化妝手法後的臉孔和衣著。過幾個月後,我又提了一個計劃,叫做無所不在的影像,就是每個重要地點廣設無線攝影機,然後有個中央控制的機制,需用到的人可以去查詢,所以我們就可以隨時看到北海岸的風浪、看到東北角的日出、看到山上的櫻花、信義路的車陣、甚至太陽花現場的演講。

  那一段時間,很多的想法蜂擁而至,但並不受到太多關注,產業大部分都在為智慧型手機的大市場而做準備。離開那個工作前,我們實作了 Zigbee 完整通訊協定的程式碼,稱整個應用叫做無所不在的感測控制系統。

  這意思跟更早之前,剛開始個人電腦比較普遍的年代一樣,有人開始幻想電腦會統治世界,控制機器人來管理交通、生產、秩序等。有人幻想家裡冰箱、電視、洗衣機、門窗等,都可以透過電腦控制,自動服務它們的主人。直到 Internet 互聯網出現,大家又開始幻想一次;行動網路出現又再度幻想一次;然後雲端運算和社群網路普及後,繼續幻想;但這一次,可能是來真的了 !! 因為:


  •   網路基礎建設趨於完善
  •   Open Data 廣度增加
  •   半導體技術讓運算速度大增、功耗和晶片微小化
  •   微機電技術促使各類感測器普及,準確度也提升
  •   智慧型手機普及



2013年5月31日

胡思亂想與跳躍式思考

有天開著車載著小孩,天高氣爽的,搖下車窗,看著外頭高掛著大大圓圓的月亮,突發奇想問了小孩一個問題,說月亮像甚麼來的呀?小孩說:月亮像盤子,圓圓白白的... 。
我又問,月亮又像甚麼?

小孩說:像車燈,遠遠望去,亮亮白白的。
那我又繼續問,反正還有一段路要開,同樣問題,卻有著無限想像的答案...

月亮像大餅...看起來好吃...

像剖開的椰子...

像中間沒有股溝的桃子  ...
....

幾輪下來開始有變化了,

月亮像公主,聖潔白皙...
像媽咪的臉,既漂亮又溫柔婉約 ...
...

在幾輪下去,又有變化了,

月亮像今天的心情,非常愉快 ...

像一首歌,月亮代表我的心...

....再問下去總是沒完沒了,停好車了,小孩還在繼續講。

有沒有發現,這種聯想式的思考模式,可以衍生出很多有趣的答案,然後中間再跳躍式思考一下,又進入不同境界。

就像那手機遊戲 LINE Bubble 一樣,大概二、三十年前就有這樣的電玩概念,但是一直以來都只是單一規則玩法,頂多換個圖案,資訊系學生的最佳作業題目。然而,LINE Bubble 就加入可愛的娃娃,根據遊戲情境,娃娃有著不同的表情與呼叫聲,有如你的粉絲或啦啦隊。然後連三擊又可以有炸彈,充分發洩你的怒氣。接下來與朋友競賽有金幣可以拿,又可以跟別人炫耀分數,把一個原本很簡單得遊戲,弄得趣味無窮。

Candy Crush 基礎遊戲也是資訊系學生的基礎練習題,連三個一直線就可以消除。而Candy Crush 卻隱含更多的跳耀式思考,如果你從第一關開始玩,每過十關,你就需要三位朋友的幫忙,讓你可以開啟下一階段的門禁。每過一個階段,就開始有新花樣,關卡目標也不一樣。搞得Facebook上讚聲連連,不亦樂乎。

創意似乎就在這裡衍生,這種遊戲最容易入門,也最熱門。所以下次聽到有人問東答西的,不要太訝異,也許是跳耀式思考的一段罷了。

2012年10月28日

步步驚心

終於把步步驚心看完了,我從來沒對這種悲劇感興趣過,尤其是劇情做到一半,每一集女主角痛苦指數節節上升,到了後半段幾乎每一集都是哀傷的,不免脫俗的到最後所有主角都死光光了。可是這個作者真的太厲害了,骨子裡一篇愛情劇,竟然道盡清朝康雍盛世帝王家務事的一面。劇中華麗的服裝道具、建築、場景、處處細說中華文化之美。


2012年6月10日

消失中的MSN

記得一開始收到Google IO Phone時,俺就過著智慧型手機的生活,用電腦看電子郵件的時間開始減少。過了一年多,換了iPhone 4,漸漸習慣透過各種APP使用Internet上的資源,而用電腦的時間又縮短了 。隨著電腦使用頻率降低,MSN和Skype上線的時間也跟著降低了,臉書跟著那些網路資源,順利且更有趣的移到iPhone去。隨之而來的,俺開始使用 What's APP, Line, 和Kakao Talk,在手機上面的聯絡人,不管在哪個國家,也都漸漸自動被加為這幾個APP上面的好友,可以隨時隨意透過這幾套免費通訊軟體打屁聊天。MSN和Skype好友們,越來越多人也用 What's App、Line 或 Kakao Talk,甚至連Facebook的行動版,這種通訊功能比較弱的APP,都比MSN和Skype的行動版來得有趣有意義。

幾個月前,俺也把Windows 8裝上輕薄筆電,玩了兩次就放在那邊,登入時用MSN的帳號,Windows Live的內容似乎若隱若現的自動出現在畫面上,但很可惜的俺常用的是Gmail、聯絡人放在Google Contact、地圖路線在Google Map、文件放在Google Doc、休閒娛樂在Facebook、只有MSN是跟微軟有關。俺要使用這些無窮無盡的網路內容在iPhone按一下都可以取得,甚至極度討厭俺頻繁玩弄手機的女王,在送了她一支Sony Xperia 之後,都樂於使用Line、Facebook、和看信。而現在這台電腦呢?只能淪為孩子 "限時" 使用的上網工具,電腦對俺而言,已經只是一個專業工具了,要不是工作上每天一兩百封信件、簡報、編輯文件、和一些專業事務或是撰寫部落格,生活上似乎顯少需要。

人們已經適應了行動上網和智慧型手機的生活,要看新聞、天氣、旅遊、和文章都可以一秒內啟動,要找人世界各地的好友聊天也可以在一秒內啟動、你可以在兩秒內告訴全世界你正在吃香喝辣的,在三秒內把案發現場公諸於世,也可以在五秒內被你老闆寄來的電子郵件上緊發條,你的人脈都在手機和雲端裡隨手可得,手機裡的內容跟雲端上的內容已經分不清楚,這就是行動世界,而俺使用率漸漸降低的MSN,也許就代表著世代的轉換吧!

2012年5月6日

四倍速系統整合

上星期受邀到Android Day座談了一下,下午講個專題,最後發表創新研究成果。記得一開始歐文和九練提到這個會議,就想說給這個題目:『四倍速系統整合』,也剛好有一本書叫做四倍數 (Factor Four),講一些所謂資源減半人民福祉加倍,雖然計算方式一樣,但完全跟俺的題目無關。


標題,這小場子人不多,現在台灣開發者好像對純軟比較有興趣 XD

所謂的四倍速系統整合呢,算法很簡單,其實現在一般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相關行動通訊產品,每一代的設計複雜度都是越來越高,每一代的硬體都比前一代複雜兩倍,軟體也差不多是兩倍。所以乘起來就是四倍。

CPU內部越來越複雜,就向台北捷運線路一樣。

問題來了,一般老板們並不會幫你加兩倍的人力,卻要求如期生產上市。殘酷的電子產業就這樣在蘋果和三星的加持下越來越快。事實上,蘋果和三星開發每一代旗艦手機的確是有足夠的人力、充分的產品規劃、和最基礎功能的改進,而其他公司老是要等 "愛瘋" 和 "銀河機" 來嚇自己,然後努力追著跑,才會覺得要越來越快。就像電影裡火雲邪神夾住子彈說的話一樣:「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啊~最後還不是被從天而降的如來神掌擊敗~?

話說回來也不是人力越多越好,是要足夠或剛好。而 "快",的確就是最基本的,有好想法用最快的速度做出來驗證,再用最快的速度改善,這樣人家就追不上。


休息時間吃下午茶。

發表一下俺命名的 MagicLEGO 解決方案,可以讓大家做產品省些時間,更專注在好的設計。

方塊圖,也許看不清楚,改天再弄到 www.magiclego.org 去。





2011年10月8日

玩具或黑心教具?

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逛了一下,逛到一間探索屋,裡面一個角落裡賣一系列的太陽能教具。隨意拿起一組,號稱六合一太陽能教具 6 IN 1 educational DIY solar kit ,(ㄟ現在才發現他那個 educational 拼錯了) ,心想難道教具這產業突飛猛進,也這麼有競爭力? 兩百多塊可以買到有馬達又是太陽能驅動的 "變身" 機器人,厲害、厲害!



回家小孩組一組,放在陽光下,怪,怎麼都不會動? 俺想說拆看看是不是小孩組錯了,馬達拆掉,接電池試看看,沒壞。線路也沒問題,就是不會動。

好吧,拿手電筒直接照射看看,也不會動。還好不會動,不然小孩可能會以為太陽能還得拿著裝電池的手電筒照射才有用... 乎。

說明書寫著,在強烈太陽光下勿直接接觸到太陽能板,以免燙傷。俺心想可能真的要拿到赤道去才會動了。

最後只好搬出三用電表來解釋,一般電池量起來電壓 1.5 伏特,這太陽能板在白天陰天下,量起來只有 3 mV,是一般電池的五百分之一強度,是一定不會動常的。


拿LED手電筒直接照射,有26.2mV,不會動...



切到一閃一閃的狀態 ,電壓降到 16 mV,這叫 0.61的Duty Cycle,亮的時間和不亮的時間比例為 0.61 : 0.39



拿腳踏車那隻強力的LED來試看看,結果可以到 90mV,當然也是不會動啦...


這年頭教具怎麼會這樣設計呢?而且是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和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賣的捏...,日商巧虎和美商麥當勞的玩具還都比較有價值。你不如加個 $1 成本,換一塊好一點的太陽能板和一個比較容易驅動的馬達,還比較務實點。



2011年7月21日

一萬人次

看到這個醉台茶快到一萬的同時,來寫些心得報告。
網站呢,內容還是最重要,雖然這個網站不是很熱門,俺寫了一堆文章在測試,還是有些心得,底下是增加人氣的做法:

  1. 多貼一些照片或影片,只要是美女圖,人氣加 1000%
  2. 寫些驚悚文章、或是幹撬現實的文章,人氣加 100%
  3. 搭上熱門話題,人氣加 10%
  4. 旅遊和食譜,普普 1%
  5. 把文章連結到熱門討論區,人氣加 50 %
  6. 繼續寫文章人氣會持久
有幾項俺覺得會降低人氣:
  1. 網站靠航在谷歌,馬上少了十三億觀眾,真期望他們翻牆
  2. 期望廣告帶來效益,把廣告貼滿頁面,看了就討厭客人都不上門了
  3. 同樣話題一直演進,像太極麵包世代,看得到吃不到,看到流口水很痛苦,乾脆不看
  4. 運動心得,置入性行銷等,看久了被洗腦很想要,但傷荷包乾脆也不看
  5. 胡扯一通,像目前你在看的這篇文章,別再轉印了
最後還是利用谷歌超強的編輯器,把歷代太極麵包拉進來貼,瞧瞧演進過程吧!








2011年6月25日

價值 what's your value?

相信很多上班族現在最常問到的是:「你的價值在哪裡?」,很多上市櫃股東會,股東也會問類似的問題,老百姓也會問官員同樣的問題。但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所以你覺得你最有價值的地方,人家不一定買單。

在上位者會有比較多人注目,通常大家對他的價值評斷就比較一致,可是有時候咱們還是從另類觀點來看看。比方說,馬英九總統好了,咱們覺得他最有價值的地方呢,是以前沒人創造的,也就是讓全民了解健康的重要性,有人說他是師奶殺手,但也很多女學生喜歡他。你只要觀察一下畫面,其實就了解,為什麼現在大家對年齡和健康的標準迅速提升。今年Computex,無線通訊主題展場舉辦了騎單車比賽,捷安特提供三部最新進的公路車,配合Xplova的即時競賽系統,邀請了馬總統、郝市長、和王董事長一起參加開幕競賽,底下這張照片他們帶來那種最自然的自信活力的確會默默影響到國民對健康與年輕的嚮往。


鏡頭轉向賈老和俺手上的iPhone,當大家都一致尊崇他為科技至尊的同時,有沒有人想到,在餐廳裡,那些吃飽的家人頭低低猛撥著Smartphone,都不聊聊菜色的美味了!然後妻子眼神犀利起來問他,老搞你今天摸手機的時間都已經比摸你老婆一輩子的時間多了... 這情何以堪。再轉到台灣的手機廠商,研發團隊正受到蘋果的間接蹂躪,他們賺了很多的錢,但是犧牲了更多的生活,創造更多的生技醫療商機。到底蘋果是害人還是創造新價值,還真有待歷史斷定。

Facebook,價值在於聯繫人們,你找到了很多久違的老友,同樣你也認識了更多的網友,大家開始在網路上互相關心,都傾向報喜不報憂...沉迷在上頭,整個世界好像是美好的。鄉民們開始在網路上養雞養魚做虛擬蛋糕,跟一開始透過網路遙控種真的的花田完全不一樣,其實就是一股樂趣。

領導人的價值有可能就在於精神領導和決策過濾,像是上人把他的慈悲心轉成動力傳遞出到追隨者,小馬哥把他的健康年輕形象傳遞到民間,老闆把他的賺錢經傳遞到員工,都是一樣的道理。傳遞過程錯了或一開始的想的方向錯了,就會照成沒價值的消耗。

話又轉到研發辦公室裡,我們有很多的名校高材生在不同公司裡,卻一直做著很類似的事,例如甚麼把那個軟體移花接木到另一個硬體之類的事,從精神滿足和經濟上成就感看來還不錯,可是在國家投入這麼好的資源培養出來的人才,帶來的效益真的有價值嗎?還蠻值得深思的


標籤

Enjoy Life (42) Technology (33) 布萊恩茶店私房菜 (25) 茅山論點 (19) Travel (16) Bike (15) 醉茶經 (8) 醒茶經 (8) Android Development (5)